• <em id="kfqgr"><em id="kfqgr"></em></em>
  • <dfn id="kfqgr"></dfn>
    1. 當前位置:【新安中學首頁】>【教學教研】>【課程改革
      課堂不能偏離三個關鍵詞
        [2019-01-09 08:33]  瀏覽次數(shù):5176
      【字體:放大 正常 縮小】 【打印頁面】【關閉窗口

      課堂不能偏離三個關鍵詞

      來源:中國校長網(wǎng) 作者:費明富

      時下很多語文教師積極倡導語文教學改革,但改革不能削足適履,不能為了改革而犧牲課堂的有效性;也不能買櫝還珠,為了踐行某些所謂新理念而降低課堂的有效性。

      在我看來,目前一些語文課堂的主要問題在于,教師在教學時,對于文本對象講解過于簡單、表面或空泛,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至少應堅守“定位”“細讀”“聯(lián)想”這三個關鍵詞。

      找準教學定位

      定位,即在認真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篩查出學生閱讀某篇文章時需要教師助讀的部分或環(huán)節(jié),以求學習對象的明晰具體,便于學生深度接觸和感悟。定位是一個逐步具體化的過程。教師上課之前應先列出一篇課文的“可教點”或“知識清單”。

      下面以魯迅《祝?!芬徽n為例,說明一下“知識清單”應包括的內容:主要人物性格分析,如祥林嫂、“我”以及次要人物在小說中的建構意義。小說的敘述視角解讀,尤其是多視角的運用。描寫方法的使用,具體涉及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以及虛實結合的描寫方法。富有邏輯性的語言,關聯(lián)詞語大量密集使用,使小說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自然環(huán)境分析,如“雪”在文中的意義;社會環(huán)境分析,如書房之于魯四老爺,魯鎮(zhèn)人之于祥林嫂的作用意義分析。小說標題“祝?!眱蓚€字具有怎樣特殊的意義和作用?等等。

      明確了這些“可教點”,學習對象也會變得明晰具體,引導學生深刻接觸和感知文本就有了保障。當然,學習對象的明確具有相對性。比如,《祝?!分械拇我宋镙^多,衛(wèi)老婆子、柳媽、四嬸都是次要人物,但是在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教學中如果有時間也可以進一步詳細分析。教師既可在學情比較好的班級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剖析,也可以在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的班級里,挑出課文中的一兩個人物進行個別鑒賞、橫向聯(lián)系,便于把問題講清楚,這樣有利于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小說中的人物。

      文本細讀必不可少

      文本細讀,最近幾年熱勁不減,主要表現(xiàn)在理論探究成果和實踐成果的井噴式呈現(xiàn)。其實,文本細讀早就是語文課堂魅力的基礎所在。步入語文講臺的最初幾年,我觀看了于漪、錢夢龍等享譽全國的名師課堂實錄,其中一個最鮮明的印象就是精彩的課堂要建立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而被學生叫好的語文課,也大多是文本細讀課。

      還可以舉一個更早的例子為證。著名作家梁實秋曾追憶老師梁啟超精彩的語文課堂,他將上課情景記錄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文章中:“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jīng)他一朗誦,再經(jīng)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梁啟超先生講古詩,異常講究細讀,十幾個字的古詩能講給學生“一出悲劇”的感覺,而且描繪出來的意境根植于學生腦中,讓人終生難忘。

      在我看來,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不應輕易放棄“細讀”這個法寶。下面以《琵琶行》中一處看似普通的詩句為例,請大家一起看一下“細讀”的效果。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边@兩句詩中有一組連續(xù)的動作“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開宴”等。動作的連續(xù)性,表達出人物行為的自覺,動作是發(fā)自內心的自然行動。于此我們可見主客的熱情,側面表現(xiàn)出琵琶聲對主客的觸動之大。若于上下文語境看,這里與“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形成巨大反差,啟示讀者主客二人對音樂的情有獨鐘。這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等詩句形成一種強烈反差:一邊熱情似火,風風火火;一邊矜持如水,波瀾不驚。往深處想,這里等于暗設一處懸念——雙方的表現(xiàn)為何如此涇渭分明?讀到后文,便會了然。這可算是“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感慨的第一個注腳。換句話說,“相逢何必曾相識”表現(xiàn)在哪里呢?“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是其中之第一。

      在此,語言理解、詩句賞析與思維訓練便融為一體,成為自然之事。細讀,才能將詩句中有關的動作描寫鑒賞真正落到實處;細讀,才能幫助學生真正消化所學的知識。

      “聯(lián)想”促進舉一反三

      重視教學中的“聯(lián)想”作用,是受臺灣散文家琦君的啟發(fā)。我第一次讀她的《淚珠與珍珠》一文時,印象特別深。由此我也明白了,課堂中通過聯(lián)想,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為自然之事。我們看一段琦君的文字:

      有一次,讀謝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賞“雨后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覺得她的比喻實在清新鮮活。記得國文老師還特別地講解說:“雨后的青山是有顏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著、看不見的,聰明的作者,卻拿抽象的良心,來比擬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極了?!苯?jīng)老師一點醒,我們就盡量在詩詞中找具象與抽象對比的例子,覺得非常有趣,也覺得在作文的描寫方面,多了一層領悟。

      我尤為贊賞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將具象與抽象的句子對比起來進行講解的方法,在我的語文課堂上也用了好多年。

      假如我們從景與情關系角度細思“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可以感受到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及情景交融之美。同樣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詩句,我們可以再次感受這種典型的景情關系的生動再現(xiàn)。如果學生已經(jīng)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之下,從課堂上獲得了賞析這些名句的能力,那么,再去閱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時,對其“千里澄江似練……畫圖難足”這樣的語句,就能快速感受其景情關系的魅力所在。

      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引導學生找出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句子,比如“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然后不妨鼓勵他們“依樣畫葫蘆”,尋找《項脊軒志》《瑣憶》《故都的秋》等文章中的“總綱句”,并指出這些句子在文建構中的作用。

      這種“聯(lián)想”其實是一種有效串聯(lián)和擴展,可以讓不同語體、不同文體甚至不同國別作者的文章或作品發(fā)生關聯(lián)。這樣的聯(lián)系多達一定程度,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會水到渠成;愛上閱讀之后,學生的閱讀面自然也會隨之擴大,進而對他們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系河南省潢川高級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六安市新安中學 XJL編輯
      新安中學辦公室  發(fā)布


      總訪問量:人次 總瀏覽量:5166人次 日均訪問:20551人次 今日訪問:3564人次 在線人數(shù):4881
      六安市新安中學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允許不得轉載信息內容、建立鏡像 網(wǎng)站備案號:皖ICP備05009496號 安徽教育網(wǎng)站前置審批號: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皖西電腦有限公司六安新聞網(wǎng)
      郵編編碼:237151 辦公室:0564-2311115 教務處:0564-2315138
      国产情趣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福利色视频在线看,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国产,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综合另类 人妻无码a∨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日韩精品无码

    2. <em id="kfqgr"><em id="kfqgr"></em></em>
    3. <dfn id="kfqgr"></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