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08:37] 瀏覽次數(shù):3259
來源:中國教師報 2021-12-15 作者:成尚榮
美國教育界曾經(jīng)討論過一個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該不該有距離?討論的情況用在《教學倫理》的書里。
事情是這樣的,紐約州北部有一個小工業(yè)城鎮(zhèn),市民為當?shù)刂袑W擁有一支全國最好的橄欖球隊而自豪,球隊的教練年輕帥氣,與許多學生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學生常常就一些問題征求他的意見,從成績到追求女朋友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后來,一個稱為“內(nèi)部小圈子”的橄欖球隊員與教練的關系非常親密,經(jīng)常在周末和晚上去他家看比賽或開展社交活動,受邀參加聚會的學生在學校有了一種特殊的地位。關于教練與這些學生間的關系是否合適,引起了一些議論。一些教師認為,作為教師的教練,這樣的邀請、聚會不合專業(yè)規(guī)范;另一些教師認為,這樣的邀請與聚會沒有什么害處,一些隊員可以借此得到一些有益的接觸,并認為教師與學生在校外的所作所為不關任何人的事情。
書里還列出了幾個討論題,其中包括哪些行為是教師的個人行為,哪些行為是職業(yè)領域的公開行為?教師與學生該不該有距離?如果有,應當是什么樣的距離?書里沒有給出答案。這大概就是美國學者提出的“價值澄清”理論——只澄清,至于選擇什么樣的價值,讓學習者自己去決定,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類似的事也曾發(fā)生在我身上。大概是當教師的第二年,我與學生一起踢足球,興高采烈,有說不完的話。走回教室的路上,我與學生搭肩而行。事后一位老教師認真地提醒我:教師與學生不要勾肩搭背,教師要像教師的樣子,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一提醒至今還留存在我的心里,時時想起并常常提醒自己。估計年輕的老師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和問題。
與學生該不該有距離,的確是個值得討論、需要厘清的問題。討論可以有多種視角,不同的視角可以形成視域重疊和融合,在整體上理解和把握得更準確更全面。我有以下幾個基本認識:
其一,從教育理念上看,教師與學生應當心心相印,在心靈上“零距離”。這樣的零距離,讓教師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了解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觸摸他們情感脈搏的跳動。而學生處在這樣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才會心情愉悅、信任教師,才會把心里話告訴教師,得到教師及時的指點和幫助。這種以信任為基礎的和諧師生關系,構造了良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生態(tài),有助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和共享共長。無疑,這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狀態(tài)和境界,無可非議。值得注意的是,當下這樣零距離的心理關系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因而一些不該發(fā)生的矛盾和問題時有發(fā)生,這就不奇怪了。如果年輕教師能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相信教育效果會更好。
其二,從現(xiàn)代教學理論看,師生間是不應該有距離的。學者們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兩種人:作為教師的學生和作為學生的教師。意思很明顯,現(xiàn)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者,教師也是學習者,都是終身學習者。師生是平等的,教師絕不能以知識占有者、知識傳授者自居,高學生一等。平等關系下的師生在學習上是沒有距離的,而且我們已進入了“后喻文化”時代,教師還要真誠地向?qū)W生學習。事實上,學習的途徑、方式和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學生比教師更豐富多元,他們已成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可以成為教師的教師,教師更應向?qū)W生請教。從這個角度看,似乎還有一點距離,這樣的距離感應是一種專業(yè)品質(zhì)。
其三,從教師的職責和教育的倫理看,教師與學生應當保持一定的距離。教師雖亦應是兒童,但是用蒙臺梭利的觀點來看,教師應是“作為教師的兒童”。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崇高的使命,任何教育教學中教師都不能缺席,都必須承擔起教育學生的責任,這是一種距離。這樣的距離讓教師增強角色意識,形成一種教育自覺,不忘教育初心,嚴格要求自己,比學生學得更多、做得更好;也要嚴格要求學生,不僅對學生進行價值澄清,還進行價值引領,讓學生日有所進、不斷成長。這種距離感實質(zhì)是一種責任感。此外,教師與學生要保持身體上的距離,不隨意觸碰,也不隨意邀請學生聚會。這樣不僅保護學生,也保護自己。這種距離感體現(xiàn)的是教師的倫理規(guī)范。
年輕的老師們,這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個理念、理論問題。你們有什么想法和建議呢?
(作者系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