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速發(fā)展與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為了應對來自經濟、社會、環(huán)境方面的種種挑戰(zhàn),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以下簡稱“經合組織”)發(fā)布了《面向2030的學習框架》(以下簡稱“框架”)。該框架的目的是為教育系統制定清晰的愿景目標,在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學校、教師和社會各界之間達成教育共識,促進各教學系統之間的比較與融合。在學習框架中,教育的目標被界定為實現個人和社會福祉,包括持續(xù)改善生活條件和社會資源,創(chuàng)造公平獲取這些資源的機會。 框架指出,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學生應該具備包括閱讀、數字、數據、健康和信息等個體素養(yǎng),也應該具備責任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沖突與問題解決能力等社會素養(yǎng)。其中,責任意識是為了應對新鮮事物、多樣性變化和不確定的未來等現實需要,要求個體能夠為自己著想并與他人相處。這就需要具備責任心、道德感等品質,能夠基于自己的經驗、個體和社會目標、教育經歷等來反思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種創(chuàng)造并實現變革的原創(chuàng)力,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積極體驗。沖突與問題的解決能力,是要求在多樣化的世界中積極應對不同的未知問題和利益沖突,在復雜的利益訴求情境中,靈活應對緊張局勢與困境。 此外,經合組織還表示,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素養(yǎng)和社會素養(yǎng),教育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預判能力、行動能力和反思能力。預判能力是通過調動各種認知技能,包括分析和批判性思維,來預測將來可能需要的能力和條件,或者當前行為在未來會產生的后果。行動能力即采取負責任的行動。反思能力即在決策、選擇和行動過程中保持批判立場,冷靜判斷已知的或假設的情境,或從不同角度和立場來審視自己的情境。 這三個勝任力構成了一個封閉性的循環(huán)網絡,推動學生個體和社會素養(yǎng)持續(xù)提高。這些勝任力的培養(yǎng)需要重視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科、跨學科、認識論和過程性等四個維度的知識,認知和元認知、社會與情感、情境和行動等三個維度的技能,個體、社區(qū)、社會和全球等四個維度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框架報告中,經合組織總結了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教育中面臨的五項共同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包括,解決課程超載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更多學習時間”轉移到“優(yōu)質學習時間”;解決課程改革在認可、決策、實施和影響之間存在滯后的問題,消除課程目標與學習結果之間的差距;用高質量的內容幫助學生參與學習并獲得更深入的理解;在創(chuàng)新課程的同時確保公平,確保所有學生都可以從社會、經濟和技術變革中受益;精心規(guī)劃、協調改革,使改革有效實施。 為了應對上述挑戰(zhàn),框架項目組成員與合作伙伴一起制定了課程和教育系統變革的“設計原則”,主要包括課程概念、課程內容和課程主題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嚴密性、焦點性、連貫性、對應性、可傳授性和選擇性。其中,課程流程設計原則是確保教師主導性、真實性、相互關聯性、靈活性和參與性。 據悉,框架項目小組正在收集有關學習框架可行性的想法和實例。他們呼吁,國家、區(qū)域和地方政府分享與學習框架相關的政策設計和課程設計經驗;學生、教師、校長和家長分享使用該框架的具體實踐經歷和經驗;專家和研究人員幫助加強政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特別是框架的結構;社區(qū)、專業(yè)協會和行業(yè),包括教師工會和商業(yè)部門的代表,分享支持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方法;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為對話項目作出貢獻,以支持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和其他相關舉措。 經合組織表示,框架旨在支持社會各界迭代的共同創(chuàng)造和共同發(fā)展全球進程,以加速教育發(fā)展,實現更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