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宇老師: 你好! 你的苦惱是“每次和學生談心,都很難說服學生”,問我“怎么辦”。我不知道你是經(jīng)?!罢f服”不了學生呢,還是有時“說服”不了學生;也不知道你是在什么具體的觀點上“說服”不了學生。不過,我可以借這個機會和你簡單聊聊師生溝通的話題。 教育,在教師的具體操作上看,更多是靠語言進入學生心靈。你說的“說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語言的藝術。但語言不過是思維的外殼,通過談心給學生傳遞的是思想。不是說語言技巧不重要,而是說觀點的說服力比語言的煽動性更重要。 如果你同意我這個理解,那么我首先要問你的是,當你給學生宣揚某種觀點時,這個觀點本身有沒有真理性?如果你說的觀點本身就難以站得住腳,如何讓學生信服?比如,學生對學校某些形式主義表示反感并在行動上抵觸時,你卻以“顧全大局”或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說服”學生,可能嗎? 當然,我相信你與學生談心時一般來說講的道理都是正確的,而且應該讓學生接受,可你感到難以“說服”學生。我想,這可能和你在與學生溝通時的“姿態(tài)”有關,即你的“說服”意識太強,因而不知不覺居高臨下,眼神里多半還有“你怎么連這么簡單的道理都不懂”的慍怒。所以,我要給你的重要建議是淡化“說服意識”,突出“商量”“對話”甚至“閑聊”色彩,在平等輕松的氣氛中,學生或許有所醒悟和啟發(fā)。 另外,教師在與學生談心時,要善于“把自己擺進去”,即推心置腹地給學生聊聊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類似經(jīng)歷。注意,這不是為了刻意“套近乎”而裝出來的“平易近人”,而是真誠地把學生當朋友說“悄悄話”。我曾經(jīng)和一位與母親發(fā)生沖突而出走的學生談心,他直截了當?shù)貙ξ艺f:“我對母親沒有感情,我恨她!”我跟他聊了自己年輕時與母親的一段“糾紛”,談了我也曾“怨恨”母親,但最后理解了母親。那次談話很成功,學生主動表示回去就向母親道歉。 盡管如此,我也沒有每次都“說服”學生,但我從不認為沒有“說服”學生的談心是失敗的。我越來越認為,如果談心是為了“說服”學生,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違背教育真諦的。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聽話,而是給學生獨立、自由而健康的精神世界。所謂“說服”學生,是建立在一種假象的前提下,即教師是真理的擁有者,而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真理的服從者。這顯然不對。當然,因為教師的閱歷比學生豐富,所以一般來說,教師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可能比學生更全面,更接近于真理,但這不是絕對的。在當今信息時代,教師不但早已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甚至在某些領域,學生的視野、見識和能力還超過了教師。而教師居然還時時想“說服”學生,這不是很愚蠢嗎? 云南昆明丑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曾經(jīng)批評某些教育者:“有的人‘講’道理,是直接宣布道理。也就是說,道理在我手上,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有的人‘講’道理,是宣講道理,不管怎樣,一定要證明我的道理是對的,一定要贏。如果贏不了,就惱羞成怒?!蔽覀円欢ú荒茏鲞@樣的老師??! 何況有的現(xiàn)象本身就是可以多元評價的,教師非要以自己的“一元”否定學生的“一元”,學生怎么可能被“說服”。比如,你舉出若干例子給學生證明“打游戲會影響學習”,可學生同樣可以給你舉出不少通過打游戲而成為開發(fā)電子游戲軟件專家的例子。這樣的爭論,誰說服得了誰? 總之,不要與學生爭輸贏,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擱置爭議,讓時間去證明。 因此,成功的談心是交流不是說服,是對話不是爭吵,是尊重不是強迫……談話的結果,不是誰說服了誰,而是雙方都從對方的表達中受了到啟發(fā),師生互相啟發(fā)和影響是最好的效果。 你看,你本來是問我“如何說服學生”,可我最后的回答是“誰也別說服誰”。矛盾嗎?不矛盾。真正的教育,就在這看似“誰也沒法說服誰”的狀態(tài)中,師生彼此都走進了對方的心。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