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引起熱議:父母在14歲孩子的房間里安裝攝像頭,以隨時監(jiān)控了解孩子是否在學習,導致孩子報警。即便是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管控也要注意邊界和分寸。且不說涉及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父母過度控制的教養(yǎng)方式,只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讓孩子把父母推得越來越遠,或者采取激烈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獨立和自主權。 排斥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獨立宣言”。親子關系是世上所有愛的關系中唯一指向分離的關系,即孩子終究會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離開父母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早一天意識到這一點,會更愿意去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信、責任心等品質;在親子關系上也會注意保持距離,而不是天天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把孩子箍得緊緊的,結果只能相看兩生厭。 一位家長曾經(jīng)向我傾訴:“孩子越大越難管,才上初中竟然就把我踢出了他的朋友圈!真的很傷心。”孩子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父母往遠處推,父母卻還想要實時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這種矛盾真的不可調和嗎? 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過度控制勢必引發(fā)孩子對成人世界的反抗。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內心開始產(chǎn)生強烈的自我意識,開始強烈地渴望獨立,也會比小時候更不愿意被父母和長輩管束。對成人世界的反抗是他們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如果父母此時仍把孩子當成嬰幼兒一樣,對所有事情都要過問,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要掌控,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干涉過度、自己沒有自由。獨立自主的需求一旦被壓制,孩子就會想辦法回擊,無論是把父母踢出自己的朋友圈還是安裝攝像頭事件中的報警,都是孩子爭取自主權的“獨立宣言”。 孩子的獨立意識需要得到尊重。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有不同的發(fā)展特點,家長首先要去了解這些特點,才能知道在什么時期應重點關注什么問題,在哪個階段需要發(fā)展孩子的哪些能力,從而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節(jié)點和問題有足夠的敏感。 比如青春期孩子的獨立意識本身就是成長的標志,父母應該為此欣喜而不是打壓,只要不涉及原則和底線,就可以給予孩子更多自我管理的空間和自由;不要事事追根究底,或時時加以掌控,就如新聞中的父母一樣,甚至安裝攝像頭來監(jiān)控孩子。青春期階段,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隱私,信任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其實是在孩子走向獨立的道路上,給他增加一份信心和勇氣。 過度監(jiān)控很難達到父母心中的預期效果,無法判斷孩子的真實學習效率,還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力和自主性。一直被父母監(jiān)控長大的孩子,會習慣性覺得只有在被監(jiān)督時需要學習和好好表現(xiàn),而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不學習或為所欲為了。 和孩子改善關系從傾聽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有意和父母保持距離,甚至向父母屏蔽自己的相關信息,比如不讓父母看自己的朋友圈。在擔心和難過之余,父母也應該思考一下,有沒有比監(jiān)控更好的辦法,能夠做到既了解孩子又不讓他產(chǎn)生反感?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才使得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良好的溝通是家庭和諧的基礎,也是建立好的親子關系的基礎。不管父母出于什么樣的初心,如果他們沒有用合適的溝通方法,就容易與孩子發(fā)生矛盾沖突。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沖動,情緒控制能力較弱,如果父母硬碰硬,孩子很難輕易服軟或者對父母心服口服,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無論自己做什么都難以得到父母的認可。他們會想:既然如此,那我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的朋友圈也不讓你們看,我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讓你們知道。 想要改善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學會傾聽往往是第一步。父母要愿意耐心聽孩子訴說,還要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說的話。如果不能和孩子共情,你就不可能理解他,也不可能給他想要的回應。父母只需要放下情緒和說教的沖動,專心安靜地聽孩子說話,溝通的第一步就到位了。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后,你可能沒法贊同,或者你實在聽不懂他在說什么,也不要著急否定和評價。先聽他說,尊重他的感受,也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表達你的好奇,了解孩子想法產(chǎn)生的緣由,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點,親子之間才能逐漸建立起彼此信任的關系。 父母要學會做孩子精神上的守護者,給孩子一種確定不變的愛和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幫孩子擁有獨自走向未來的自信和勇氣。沒有父母可以一直守在孩子身邊。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匹小馬駒,牽在父母手中的韁繩要越放越長。終有一天,我們會徹底放掉韁繩,因為小馬駒已長成了千里馬,它要去追尋屬于自己的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