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發(fā)后,地方、學校都積極行動起來,勞動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呈現(xiàn)新景象。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些人對《意見》的理解還不夠準確,在認識和實踐上還存在一些偏差。這不利于《意見》的準確貫徹,不利于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 在當下,勞動教育有以下五個問題需要厘清,以求形成共識。 五育融合與堅守勞動教育的獨特價值 《意見》明確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五育必須融合,既是因為教育是一個整體,五育之間有著密切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相互促進,也因為融合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趨勢,有利于形成育人的合力,培育、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建構(gòu)更高水平的育人體系。不過,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清楚,五育既要融合,又要發(fā)揮各自獨特的育人功能,不能消弭五育各自的邊界。《意見》也指出了這一問題——“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xiàn)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xiàn)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弱化”。這說明,忽略甚至不自覺中“融”掉了勞動教育是極端錯誤的。 當下,融合的呼聲很大,而對堅守勞動教育應有的邊界、發(fā)揮勞動育人的獨特功能,相對來說關(guān)注不夠、研究不夠、落實也不夠。對五育融合與發(fā)揮勞動育人獨特功能關(guān)系把握不夠全面和科學,導致實踐中產(chǎn)生了一些偏差:一是將勞動教育完全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在內(nèi)容上確實有交叉,綜合實踐活動的四種方式中,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這三種,亦是勞動教育的內(nèi)容與方式,兩者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但融合應以勞動教育為主,而不是以綜合實踐活動來覆蓋勞動教育,否則必然淡化與削弱勞動教育。有的地方將勞動教育活動手冊研制定位于“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補上“考察探究”一個板塊,倒是一種很好的創(chuàng)新設計。二是將勞動課、勞動周與其他學科相融合。毋庸置疑,其他學科中有許多有關(guān)勞動教育的因素和材料,無論是“勞動+學科”,還是“學科+勞動”,都是融合的好方式。但是,任何一種融合都有一個原則和前提,那就是《意見》里所規(guī)定的,學校要“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不得擠占、挪用勞動實踐時間”,不能借融合將勞動課、勞動周弱化。 勞動與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教育 勞動與勞動教育是相互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勞動是人類創(chuàng)造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活動,包括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勞動教育則是一個教育學概念,它是教育方針的組成部分,是勞動的一個領域和內(nèi)容,也是教育的活動和過程。勞動需要教育,通過勞動教育傳遞勞動知識,學會勞動技能,養(yǎng)成勞動習慣,弘揚勞動精神,讓“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創(chuàng)造世界也創(chuàng)造人本身”這一價值觀世代永續(xù)。勞動教育要以具體的勞動任務和形式作為載體,沒有具體的勞動任務和形式,缺失真實的豐富的勞動情境,就不是真正的勞動教育。 《意見》對此作了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遵循教育規(guī)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兑庖姟穼⒋俗鳛橐粭l“基本原則”。不難理解,當下的勞動教育并不包括所有的勞動。腦力勞動當然也是一種勞動,也需要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但是當下勞動教育要以體力勞動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其追求的價值意圖非常明確:現(xiàn)在學生最缺的是體力勞動,是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甚至還有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思想,以體力勞動為主具有十分鮮明的針對性。馬克思認為:“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體力勞動的獨特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中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兑庖姟敷w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的核心要義。我們一定要處理好文化學習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關(guān)系,防止以強調(diào)文化學習的腦力勞動沖淡體力勞動的做法。 勞動技能訓練與勞動精神弘揚 勞動技能的訓練與勞動精神的弘揚是勞動教育繞不開的問題,兩者都是勞動教育總體目標中的具體要求,不可偏廢,但應以弘揚勞動精神為魂。 什么是勞動精神?勞動精神的內(nèi)涵具有層次性,我們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認識: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即《意見》上所明確的“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其次,主要倡導勤儉、奮斗、奉獻精神;再其次,凝聚為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最后,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是尊重普通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養(yǎng)成勞動習慣等。 怎樣培養(yǎng)、弘揚勞動精神?勞動精神不是虛無縹渺的,是在親歷的勞動中,由體驗到認同到認真踐行的過程,離開具體勞動任務及其過程,離開真實的勞動情境,勞動精神斷然培養(yǎng)不起來。因此,勞動教育要堅持以實踐為導向,要“做勞動”,而非簡單的“講勞動”。勞動精神附著在勞動技能上,一個沒有勞動技能的人、不會勞動的人,很難有所謂的勞動精神。但是,勞動技能要以勞動精神為目標導向,讓勞動技能訓練過程折射出勞動精神,讓勞動精神在工具使用中、在技能訓練中閃光。 在弘揚勞動精神與訓練勞動技能方面,當前比較突出的有兩個忽略:一是忽略勞動技能訓練,表現(xiàn)為不懂得勞動的程序,不會使用工具,不能把握勞動的“核心技能”,常在關(guān)鍵、要害處“望洋興嘆”、手足無措,只能止步而放棄。其中教師自己不懂技術(shù)、不會指導,也沒有認真準備是重要原因。而有些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學會的勞動,自己先做幾遍,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勞動精神。二是忽略勞動技能及勞動過程中的勞動品質(zhì)、勞動精神的相機融入、自然滲透和智慧點撥,折射品質(zhì)與精神的意識和能力不夠。有魂的勞動教育才是閃光的。 勞動課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 《意見》設置的勞動課,與其他學科在課程性質(zhì)上是完全一致的——國家必修課程。同樣是課,勞動課與學科教學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一,在邏輯起點上,學科教學以知識為邏輯起點(盡管在發(fā)生轉(zhuǎn)型,但文化知識仍是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而勞動課以生活為邏輯起點,從學生生活已有的經(jīng)驗與需求出發(fā),無論是服務性勞動還是生產(chǎn)勞動都是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更遑論日常生活勞動了。其二,勞動課以實踐為導向,勞動成為實踐的形態(tài)和過程。沒有實踐便沒有真正的勞動,也就是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課。其三,勞動課的課堂是更大的課堂、更開放的課堂,小學的勞動課要走出教室,走向校園,而初中以后的勞動課,要讓學生走向田間地頭,走向工廠車間和作坊,走向社會服務的崗位。其四,勞動課要開展集體勞動,勞動周更要“以集體勞動為主”,展開小組勞動、班級勞動,以至年級的、全校性的勞動,包括勞動競賽等。 以上幾個特點決定了要跳出學科教學思維,用實踐教學的思路去設計、組織、安排勞動課。通俗地說,不是坐在教室里講勞動,在黑板上“畫勞動”,在電腦上“玩勞動”,在展示會上“秀勞動”,在評價時“背勞動”,而是實實在在地“做勞動”,克服勞動課的“空殼化”、形式化、娛樂化以及知識化的現(xiàn)象和傾向。 三類勞動的勞動習慣養(yǎng)成 養(yǎng)成勞動習慣是勞動教育目標中的具體要求。勞動習慣是長期養(yǎng)成的,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在于勞動教育的常態(tài)化,而要常態(tài)化,一定要制度化,一定要有機制保障。從這一認識出發(fā),我們提出三類勞動的三個要求:日常生活勞動要日常化。日常生活勞動,特點就是“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天天做,日日做,經(jīng)常做,持續(xù)做,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服務性勞動要公益化。就中小學而言,服務性勞動更多的是公益性質(zhì)的,因此,要讓公益精神在服務性勞動中生長出來,讓公益勞動成為自覺要求和行動。公益精神成為一種動力機制時,就會激發(fā)服務的激情,增強自覺性,那么服務性勞動就可以逐步成為一種習慣。生產(chǎn)勞動,要以身體之,以心悟之。以身體之,意即參加到生產(chǎn)勞動中去,經(jīng)受磨煉;以心悟之,意即用心領悟生產(chǎn)勞動的價值意義,身心俱進,導向習慣的養(yǎng)成。 日常生活勞動的日常化、服務性勞動的公益化、生產(chǎn)勞動的身心俱進,當前有個突破口,那就是堅決克服勞動的替代化現(xiàn)象:家長代替值日、代替完成勞動作品,雇人負責校園打掃,小農(nóng)田讓外來人包干,勞動記錄或評價單請人完成……消除替代性勞動讓學生走向勞動自覺,勞動習慣養(yǎng)成就在其中。 (作者系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國家督學) |